又一位少年走了,全网都在怪它
这是昨天最令人难过的热搜:
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去世。
他在留下一封遗书后,服药自杀。
短短15年的人生,刘学州遭受了太多不幸——
出生后被父母卖掉,4岁养父母双亡,上学后被霸凌,被老师猥亵。
好不容易寻到了亲生父母,结果却被二次抛弃。
亲生母亲将他拉黑,亲生父亲在朋友圈嘲讽他为「网络乞丐」。
以上任何一件事,都足以击垮一个人。
但刘学州没有。
他依然选择积极地面对生活,游玩的日常。
几天前还因配合防疫,获得了「最美志愿者」的荣誉证书。
直到网络暴力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他离开了这个世界,年仅15岁。
同时将打工攒下的积蓄,一半留给姥姥姥爷,一半捐给孤儿院。
刘学州的悲剧,是父母遗弃,媒体失职,网络暴力,以及相关部门不作为多方合谋酿成的。
亲生父母的遗弃,固然是悲剧之源。
其中可能牵涉到人口买卖和遗弃罪,希望能等到一个调查结果。
除此之外。
媒体引导舆论造成的推波助澜,也绝不能忽视。
之前,就有媒体报道了「刘学州事件」。
在刘学州找到亲生父母后,采访了刘学州的父母。
但只是听取了单方面的说辞,而没有向刘学州求证,便直接发布。
刘学州看到新闻后难以置信。
其中提到的三点:借钱,购房,威胁离婚,均是不实信息。
而这三点都是明显不利于刘学州的说法。
在那次新闻后,刘学州被置于舆论中心。
许多恶毒的谩骂铺天盖地涌来,还被扣上了「心机婊」的帽子。
媒体可以救人,有时候也会杀人。
其可怕之处在于,这把无形的刀,随时可能架到任何一个人脖子上。
说到最典型的媒体杀人事件,不得不提美国电影《危机最前线》。
这部25年前的电影,将传统媒体如何歪曲事实,操纵舆论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而到了如今的网络时代,由于成本更低,传播更快,类似现象更是层出不穷。
麦斯是电视台的新闻记者。
他有着独特的报道风格,喜欢在事实基础上添加许多自己的主观臆测。
以此制造噱头,帮助电视台获得高收视率,却也在挑战媒体的底线。
有一天,他被临时派往博物馆,去了解近期的裁员事件。
裁员风波中,一名博物馆的警卫山姆丢了工作。
他一时间难以接受,持枪冲进博物馆,想和馆长理论。
恰巧当时馆内还有一群孩子。
山姆的枪意外走火,打中了博物馆的另一名警卫。
其实,他无意伤害任何人,孩子们也不怕他。
带枪的目的,仅仅是希望能引起馆长的重视。
目睹一切的麦斯,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他躲在厕所里,靠着从门缝看到的景象,添油加醋,冒死向同事播送这条新闻——
暴怒歹徒持枪挟持一群孩子作为人质。
后来麦斯暴露了,被山姆从厕所揪了出来。
此时,博物馆外已经围满了记者和警察。
山姆走投无路,他万万没想到会出现这种失控的局面。
而麦斯在了解了他的故事之后,又开始为他重新设计新闻——
在博物馆内,对山姆进行一次独家专访。
对话的内容,麦斯早就帮山姆安排好了。
这么做既可以帮助山姆赢得舆论,争取轻判。
也可以帮电视台增加收视。
尽管麦斯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,不过他似乎做了一件好事。
将山姆包装成一位为了生活而挣扎的底层好人。
终于,在电视台的民调中,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山姆应该被宽恕。
媒体是武器,这一次麦斯试图用它来救人。
不过,他也提醒过山姆,这仅仅是个开始,因为「民众是善变的」。
果然,事态很快又急转直下。
各大电视台的记者开始围攻山姆的家人和朋友,请他们出境接受采访。
还把山姆的妻子请到了现场,劝说他投降。
这时山姆才意识到,事情不会如他所愿平稳地解决,自己的生活已经被毁了。
他走到窗前,对着天空连开数枪,宣泄情绪。
这一举动,将山姆在大众心目中积攒的好感,瞬间耗光。
渐渐地,大众也不再关心事情的真相。
他们以新闻报导为准,借此输出自己的情绪。
然后,电视台派出另一位王牌主播代替麦斯接手「山姆事件」。
电视台为了收视率,他们的真正目的不是救赎山姆,而是要想办法激怒他。
这时候,反倒是麦斯良心发现。
在此前的接触中,他已经和山姆熟知。
可此时,自己已经被电视台诬陷成了山姆的共犯。
没有人会再相信他所说的话。
麦斯感到后悔,自己应该一开始就劝山姆投降,而不是拿他炒作新闻。
现在,他们两人都已无法回头了。
通过博物馆内的电视,山姆眼睁睁看着新闻将自己妖魔化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徒。
也看到了民众对于此事的最新看法,大多是恶语相向。
感到绝望的山姆,释放了媒体口中的「人质」。
每个孩子在离开博物馆前,都和山姆友好地告别。
因为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。
等到博物馆内只剩山姆一人,他选择了自杀。
在山姆死后,电视台仍不肯罢休。
记者们纷纷把话筒和摄像机对准了麦斯,想听听他对此事的看法。
麦斯既难过又自责,对于山姆的死他亦难辞其咎。
最后,他终于爆发了,对着所有的人怒吼一声:
「是我们杀了他!」
电影中的枪和媒体,都是杀人的凶器。
持枪伤人是无心之过,却沦为众矢之的,最后饮弹自尽;
而媒体杀人,敲骨吸髓,却无需承担任何后果。
遗憾的是,《危机最前线》中的「山姆事件」,直到今天依旧在重演。
新闻媒体为了收视率,为了博眼球,为了迎合大众,为了挑动情绪。
可以罔顾当事人的感受,也可以无视事情的真相。
哪怕最终将人逼入绝境,也能以一句「法不责众」全身而退。
然后等待下一个「山姆」的出现。
这难道不可怕吗?
在类似的「山姆事件」中,我们或许只是旁观者,或是对此发声的参与者。
可难免有一天,我们就变成了「山姆事件」中的当事者。
因为脱离真实性的误报,足以把任何人都拖下水。
鱼叔想到了另一部电影,《金色梦乡》。
这部电影同样讲述了一起「媒体杀人」的事件。
媒体可以动用自己的力量,轻而易举地就毁掉一个人。
青柳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快递小哥。
可却突然被卷入一场谋杀首相的重大命案。
并且被认定为头号嫌疑犯。
青柳对此毫不知情,完全是被陷害的。
可媒体却提前将他定罪,发布种种对其不利的消息。
有些媒体更是无所不用其极。
甚至翻出多年前青柳的采访视频,从中截出一张图批判说:
「偶尔会露出一种轻视别人的神情。」
一打开电视,全都是青柳的照片和通缉令。
其实,一个普通的快递小哥,怎么会去谋杀首相呢?
但是大众没有细想,没有质疑。
因为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,久而久之,全社会已默认他就是凶手。
青柳也想过寻求媒体为自己澄清。
可收到的答复的却是:「我们不能随便报导。」
然后扭头就去报道青柳是杀人犯的新闻。
这场看似实力悬殊的对决中,《金色梦乡》要讲述的正是青柳脱身的过程。
在社死的边缘,他最大的武器,就是信赖。
逃亡的路上,青柳遇到了一个个愿意无偿帮助他的人。
在媒体的诬陷和公权的迫害之下,仍然有人相信他。
各方汇聚而来的善意,帮助他一次次化险为夷。
最终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。
可电影毕竟是电影。
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,山姆很多,青柳很少。
因为信赖或许不再是最大的武器,足以左右舆论的媒体才是。
都说「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」。
那么当媒体为迎合受众,为煽动情绪而选择性报道的时候。
其实最先杀死的是「新闻」本身。
然后不明真相的群众受此引导,形成一股可怖的网暴力量。
这股力量对任何人来说,都是难以承受之重。
从长远来看,媒体的失实和失职,消耗的是媒体公信力。
结果是大众不再信任媒体。
甚至会引发群众下意识的「对抗式解读」。
届时各种真假信息混杂,便更加难以分辨,人人自危。
其实,就像台剧《镜子森林》的剧名一样——
媒体本应是一面镜子,如实照出世间百态;
而不该沦为误导大众的暗黑森林。
「社会需要的是真相,不是编剧」
全文完。
如果觉得不错,就随手点个「在看」吧。
高端现代h5模版家装H5制作
复古风情h5模版
开工通知邀请函